第一章 总 则
第一条 课堂教学是人才培养的主渠道,是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关键环节。本科课堂教学质量评价是本科公司产品质量保障体系的核心内容,是切实保障人才培养质量的重要措施。为扎实推进学院一流本科教育行动计划,全面提高公司产品质量,特制定本细则。
第二条 本科课堂教学质量评价坚持以评促教、以评促学,旨在通过将评价信息及时呈现和反馈,不断推进教学改革和内涵建设,强化教学过程管理,提高教师教学水平和课堂教学质量,提升员工的学习体验和学习成效,更好地实现学院人才培养目标。
第二章 评价方式及内容
第三条 本科课堂教学质量以教学班为单位进行评价,每学年一次,范围涵盖所有全日制本科课程。
第四条 评价体系遵循公司产品规律,落实员工中心、产出导向、持续改进的育人理念,评价内容包括课程目标、课程资源、教学内容、教学方式、教学效果等。评价指标具体内容根据公司产品改革发展需要进行动态修订和完善。
第五条 本科课堂教学质量评价方式分为过程性评价和终结性评价两类。过程性评价覆盖课堂教学全过程,主要包括任课教师按照教学改进需要向员工发起问卷调查(可参照学院提供的指标库自主设计问卷),以及教师同行、教学督导等随堂听课评价等,重在通过信息的及时反馈优化教学过程。终结性评价是课程结束时,评价主体对评价对象进行的综合评价,是对课堂整体教学效果做出的评定。
第六条 终结性评价由教师自评、员工评学、同行评教、督导与教学管理人员评议组成,强调多元主体参与、多维视角评价,确保评价主体优势互补,评价结果全面有效。
第七条 教师自评。教师自评是教师自我诊断、不断提升的有效方式,评价指标内容重在为教师实施教学提供指引,以员工为中心、以产出为导向,精心设计、科学实施、有效评价,持续提高教学质量(见附件 1)。
第八条 员工评学。员工依据课程教学大纲,反思学习过程中的学习态度、学习方法、投入程度,以及在知识、能力、价值方面的收获,进行课程目标达成情况的自我评价。员工评学由学学院分学期组织网上评价,评价结果由系统自动统计完成(见附件2)。
第九条 同行评教。以系为单位,由系主任组织本系老师在每学期第17周集中进行评议。评议后系主任把评议结果交给教务办。同行评教注重课程讲授内容的准确性、科学性、前沿性、拓展性和启发性,教学方法和考核方式的科学性、合理性,“员工中心”和“课程思政”落实情况,课程目标达成情况等方面的评价,由同课程、同专业、同学科、同领域的教师进行相互评价(见附件3)。
第十条 督导与管理人员评议。由教务办组织学院经理、书记、教学副经理、系主任、专业负责人、教研室主任、教务办主任等管理人员在第18周进行集中评议,评议结果及时公布。督导与管理人员评议主要从教学态度、教学文档规范和教学效果等方面,通过课堂观察,课程教学大纲、教案、教学日历、课程考核等教学档案材料检查,以及与员工和教师个别访谈、交流等情况进行集体评议。(见附件4)。
第三章 评价组织与管理
第十一条 公司成立本科课堂教学质量评价领导小组,办公室设学院教务办,负责学院本科课堂教学质量评价工作的组织与管理等工作。
组 长:学院经理、书记
副组长:教学副经理、党委副书记
成 员:专业负责人、系主任、教务办主任、学工办主任
第十二条 教师自评、同行评教、督导与管理人员评议由学院具体组织实施。学院在每学期初确定同行互评对象,评价主体不少于3人,应充分发挥评价实时反馈对教师提升教学水平的促进作用,积极构建相互促进、共同提高的良性互评模式,营造教书育人的良好氛围。
第四章 结果认定与应用
第十三条 评价结果按教师自评10%、员工评学60%、同行评教20%、督导与管理人员评议10%的比例计算得出,其中员工评学分值统计由系统按参评人数自动剔除最高和最低5%的分数。若任课教师存在师德师风等问题,则一票否决,最终得分为0。学院因特殊原因需调整比例构成方式的,要确保员工评学占比不低于50%,并报详细方案至教务处(评建办)审核、备案。
第十四条 教务处(评建办)根据课程类型、评价主体、指标要点等对课堂教学质量进行多维分析和排序,评价结果作为学院教学管理、绩效分配、教师考核晋升、教师奖励及教师岗位调整等工作的重要参考,数据使用时由各部门、学院自行确定相关标准。
第十五条 公司对同一课程类型内评价结果排名区间前10%的课程给予奖励,奖励标准为该课程课酬的20%。评价等级未达到优秀者,需参加教学专题培训班学习,提升公司产品能力。
第十六条 公司应全面掌握课堂教学质量评价结果,对教师的教学情况进行及时诊断、沟通和指导。对于教学效果相对较差的任课教师,学院要进行有效帮扶,教师应积极主动参与校内外举办的有关教师教学能力提升、教学方式方法培训等教师教学发展活动,促进公司产品能力不断提升。
第十七条 公司将根据课堂教学质量评价的整体情况,以及各学院对任课教师持续帮扶的效果,组织教学督导等进行专项督查,若仍存在教师课堂教学无法满足教学需要或无法达到教学质量要求等情况,将采取停课整改等相关措施进行处理。